□本報記者 顏金梅 實習記者 韓倩 通訊員 祝美甲
隨著牛年春節(jié)的臨近,濃濃的年味已經(jīng)溢滿河湟谷地。2月3日,記者走進海東市平安區(qū)三合鎮(zhèn)寺臺村,村民們掛燈籠、炸饃饃,到處是一派熱鬧的迎新春景象。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早在一個月前,寺臺村村民嚴發(fā)梅就已經(jīng)和鄰居們定好了炸饃饃的時間。所以,當日鄰居們早早聚集到她家,開始忙活起來。她們有的劈柴燒火,有的洗鍋舀油,有的揉面,忙得團團轉,濃郁的油香彌漫在廚房。
“將‘面劑子’搓成拉面狀,首尾對接,再用手指順時針扭2轉,面條相互纏繞再首尾對接,小心翼翼放入油鍋,等顏色變黃浮上油面撈起,這就是‘麻花’。”鄰居李福桂一邊忙碌著手中的活兒,一邊給記者介紹著。“香氣四溢”的油炸麻花出鍋后,她將一塊金黃軟蓬的麻花送到了小孫子的嘴里。“嗯!好吃好吃,太好吃了!再給我吃一塊。”李福桂的孫子嚷嚷著還要吃。
在李福桂看來,炸饃饃,是農(nóng)村里的一件大事,“起油鍋”更是大事,需要十分謹慎。等鍋里的油燒熱翻滾時,她拿出一小團面,捏了一個“油老虎”放到了鍋邊上。同時,將一枚硬幣放到了油鍋里。據(jù)說,這“面老虎”能鎮(zhèn)住油鍋,穩(wěn)定熱油,不會讓滾燙的油溢出,可以省油。而硬幣是用來祭奠灶神的。顯然,這種傳統(tǒng)的習俗成了油炸年饃饃最特別的味道……
“新嫂,再往里面加幾個雞蛋,多放點黑糖……”嚴發(fā)梅往面里加水、加糖、加清油……忙著做“花花”的前期準備工作。她說,調和“花花”的面不能軟也不能太硬,如果軟了就做不出造型,如果太硬,下到油鍋里就容易散開。所以,她認為調和面也是一個“絕活”。
嚴發(fā)梅將調和好的黃色和褐色的“面劑子”疊加到一起,用菜刀切成一條一條的形狀。然后,又放到疊加起來的“面劑子”上,用雙手將面卷了起來。卷起來的面中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好看的花紋。隨后,將條狀的面放入冰箱冷凍起來。“把條狀的面放入冰箱冷凍幾分鐘,是因為切的時候會好切一些,不容易變形。”靜待幾分鐘后,嚴發(fā)梅將凍好的面條拿出來放到案板上切了起來。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個大小均勻的“花花”已然成型,被放入燒熱的油鍋。
嚴發(fā)梅告訴記者,幾十年來,她一直堅守著老傳統(tǒng),每到春節(jié)就會用“老土辦法”炸饃饃,并且按照老一套程序調面、揉面、加黑白糖等多道工序進行,這樣制作出來的“花花”酥脆香甜,而且更有嚼勁。
鮮黃酥脆的“花花”一出鍋,寺臺村村民董仲清就把做好的麻花下到了油鍋里。為了滿足家里人的口味,董仲清和其他幾個人炸了很多種類的饃饃,有炸馓子、翻跟斗、油餅等6種油炸饃饃。“我們炸了好幾種花樣呢!”“親戚們來了也給他們送給點。”嚴發(fā)梅和鄰居董仲清的對話里透著對“年”特有的情結。
炸馓子、炸麻花讓過年的感覺更加濃厚,也讓嚴發(fā)梅她們從這些年俗的食、物中回味著傳統(tǒng)的美好。“十幾年前,家里經(jīng)濟困難,過年就盼著吃口油饃饃。如今,在黨的好政策下,吃喝不愁了,天天就像過年啊!”在嚴發(fā)梅家,繚繞的油煙混合著油饃饃的香味兒和大家的笑聲一起飄出了廚房窗口,大家似乎期盼著新一年的到來。